首页 俱乐部 城市分会 我的 文章
全部 心得 讲稿 动态 公告

如何让演讲中的过渡更加自然?(每日观察0101)

首席小编
发表于 2020-05-05 17:15:37


文/樊荣强

观察许多人的演讲,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他们对于不同议题或要点之间的转换处理得不够自然,很生硬、很突兀,甚至连接不起来。

怎么让自己的演讲变得行云流水一般,把不同的议题或者不同的观点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是需要技巧的。

《魏斯曼演讲圣经·说的艺术》一书中,针对借助PPT演讲提出了“内部串词的12种类型”。所谓“内部串词”就是串联演讲各个部分的陈述。他说:

他参加并观察了很多场演讲,“每次我都可以见到许多主管,每个人就管理发表演讲时都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信心十足。但是我们推进演讲的方式大多数都一样:先点开一张PPT,然后说,我现在想谈谈……然后点开下一张PPT,又说,现在我想谈谈……这样周而复始,一成不变。”

魏斯曼认为,这种做法破坏了演讲的流畅和结构,让听众觉得每张PPT都是第一张,就像电脑重启一样,给观众带来困扰。由于要点之间缺乏情境支撑和逻辑联系,听众就像站在森林里,一次只看到一棵树木,却不知道它和下一棵有什么关系。

魏斯曼提出了12种内部串词,也就是12种串词方法。我觉得这12种方法总结得不错,所以在此分享给大家,并适当地加以解释。里面有些我认为也有不妥之处,在此也一并指出。

第一种:回到叙述结构。好的演讲在一开始时就会介绍自己的演讲结构,也就是演讲大纲。当你讲完一部分时,就可以提到,现在我讲完了第几部分,现在接着讲下一部分。就像一个导游,你出发时告诉游客我们将参观5个景点,而在某个景点参观完之后,你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5个景点还有两个景点,下一站是第几个。这样可以让听众保持整体的印象。

第二种:逻辑过渡。如果你懂得钻石法则的立题,就很容易理解逻辑过渡。比如,你先讲了一个事实,回答是一个是什么的立题,接着你就可以说,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提出一个为什么的立题。当然,接着也可以提出怎么办的立题——我们该怎么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在不同的立题之间转换,是一种非常富于逻辑的方法。当然,按照“总-分”“重要-次要”“当前-长远”“内部-外部”这样的转换方式,也是有逻辑的表现。

第三种:前后照应。如果你在前面提出了某个问题,而在后面的陈述中涉及到了解决办法,或者相类似的问题,或者某个问题发生的原因,你可以明确指出来,就让它们产生了关联。

第四种:反问。这个反问其实不是反问句,而是一个疑问句。我认为,这种方法应当归于逻辑过渡。按照我前面所讲的关于立题——即针对某个事实或想法提出疑问,自然就引出了新的陈述内容。比如,我们指出现在的学生都深受网络游戏之害这一现象,并且列举了几个事例之后,我们就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不通过立法禁止网络游戏呢?接着可以陈述自己的分析。

第五种:主题的反复出现。如果你试图让听众强化你的重要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浓缩成一句广告语式的短语,在演讲过程中多次重复它。

第六种:首尾呼应。这种方法与第三种其实应该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首尾呼应只表现在开头与结尾的呼应,而第三种所谓前面照应表现得更加灵活。

第七种:重复。这种方法也与第五种是一样的,我就不再重复。只想说一句:魏斯曼的归纳能力还是有瑕疵的。

第八种:中间小结。这种方法非常有用。当你讲完一个部分、一个要点之后,尤其是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内容也比较多,你开始转入下一部分时,最好用明确的语言提示:刚刚我讲完了第N部分,我们先小结一下,再转入下一部分。这种串词通常会与第一种方法“回到叙述结构”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第九种:枚举法。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分点叙述法。我总是忠告所有学生,我们要习惯于把一堆话分解成若干要点来陈述,不论是讲特色、优势、原因、理由,还是讲对策、挑战、措施、方法,我们可能都要分成第一、第二、第三……来陈述,甚至,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偏题跑题,还要把立题一并带上,比如,现在我讲为什么我们害怕公众演讲的第三个原因……

第十种:算术法。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对比法。当我们有几种产品、几个方法、几种对策时,我们要比较其优劣,那不妨在总述之后,分别陈述每一种的优劣,也可以用横切的方式,分别比较各个要素。比如,三款手机比较,你可以逐款陈述其优劣,也可以横切为功能比较、配置比较、质量比较……

第十一种:强调“终点”。所谓的“终点”,就是希望听众采取的行动。这一个方法,其实就是前面所讲的第七种“重复”。

第十二种:说出公司的名称。这一种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看魏斯曼的解释,也闹不明白它怎么是串词的方法。他说,常常提及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名字。这仍然只是所谓“重复”,但并不是让演讲结构整体化的方法。

挑魏斯曼的毛病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是他所讲的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是非常有用的。

拿去不谢!


340 0

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