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德不孤,必有邻”为题发表演讲?
文/樊荣强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怕当众讲话的人,比怕死的人还要多。”这话不仅完全符合事实,而且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死这件事情虽然也可怕,但是许多人不到某个年龄或遇到某种情景,他不会想它,当然也不觉得可怕;然而,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经常当众讲话,那经常都要遇到这种挑战,让你怕得要死。
曾经有一位某地级市政府的接待科长打电话给我,说他对讲话高度恐惧,只是说过两天开会要他讲话,他就开始失眠,整个人都不对付了,他告诉我他想辞职不干了。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
如何战胜当众讲话的紧张恐惧,一般人都以为有什么专门的方法。我告诉他,唯一的方法就是练习,没有什么专门针对紧张恐惧的解决方法——不可能抽象地解决它,而只能用具体的练习演讲的方法解决。
人的恐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可知,二是不可控。所谓不可知就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因素,比如天生就怕蛇、怕黑、怕蟑螂以及恐高,等等。所谓不可控就是你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但是你掌握不了它,比如,把你扔进野生动物园里与狼共舞,你不会游泳却把你推进河里,你不会开车却非要你开车。
当众讲话的恐惧属于不可知与不可控兼而有之的恐惧,不可知是你缺乏体验,不可控是你缺少方法,而练习则是为了让你体验它并且掌握方法。因此,消除当众讲话的恐惧紧张,唯一的正道就是练习。
练习当众讲话也需要正确的方法,不可以瞎练习。尤其是对思路的掌控,更要有正确的方法。即兴当众讲话的“钻石法则”就是最好的练习方法。“钻石法则”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搭建框架,把讲话分成“三段论+三点式”展开;第二,立题聚焦,就是把讲话当成回答问题,分别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立题给予答案;第三,概括提炼,在回答立题的时候,把内容分成一二三点,而不要说成一堆话语。
当你反复使用这个“钻石法则”坚持练习100个话题之后,就会对自己的思路有极强的掌握力,从此再也不会害怕紧张恐惧了!
下面,我以“德不孤,必有邻”为题目,用钻石法则来写一篇简单的演讲稿,让你对钻石法则有更深刻的体会: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出自于《论语》里仁篇,有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宋朝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孔子的话:“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就像居家之旁有邻居住着一样。
孔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孔子心中有道德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我认为就是一个君子。而君子的标准,《论语》中多处讲到,但我认为最合适的标准是《子罕》篇中讲的。原文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意思是,孔子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标准,有三个必要条件。可是孔子说这三件我一件都没有做到,可见孔子是非常的谦虚的。具体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为什么“德不孤,必有邻”呢?我们可以分别看看君子即有德之一的三个条件。第一,智。这个智不仅指知识,不仅指智商,而且包括智慧。我们平常讲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把德与智是分开的,但在孔子这里,智是德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做一个君子,绝对不是傻子。而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有朋友、有邻居、有追随者的。第二,仁。仁就是仁慈、善良、宽容,就是关爱、同情,就是恻隐之心。如果一个人心里总是充满恶意,嘴里说的都是恶言,干的都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身边还有人吗?恐惧早就众叛亲离。第三,勇。勇就是勇气、勇敢,就是敢于担当,敢于冒险,在困难与问题面前不会畏首畏尾。做一个懦夫,不仅不可能有作为,更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如何修德呢?第一,领悟天地之道,心怀敬畏;第二,与有德的人交朋友,见贤思齐;第三,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规矩。做到这三条,必定能走遍天下,无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