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论语·学而第一》第6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人想去拜孔子为师,于是就问:“孔老师,我能不能成为你的学生呢?”孔子当然不会随便收学生的,说只要你交钱,那就可以成为我的学生。孔子收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的,于是他回答那位想拜师的人说:“你要成为我的弟子,必须做到几条,看你做不做得到。做得到,那你就成为我的学生;做不到,我哪天弄不好就把你扫地出门。”
孔子弟子三千,他收弟子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看看孔子具体怎么讲的?
第一,入则孝。入就是进入家门,入则孝的意思就是在家里边,是一个乖乖女,或者乖乖儿,非常孝顺父母。意思是如果你在家里都不孝顺父母的话,肯定是个不听话的孩子,那我没法管教你。这是第一条。
第二,出则弟。孔子讲孝弟,这是一个竖心的弟——悌,就是你出门在外的时候,对别人就像在家里对待那些兄弟们一样,要友好地相处,也要有规矩,按现代社会的说法,就相当于一个好公民。
第三,谨而信。谨字有一个言旁,跟说话有关系,原本的含义就是少言寡语;可以把它宽泛一点理解,就是言行谨慎,不会莽撞,更不会粗鲁狂放。信就是讲信用。谨而信就是谨慎,而且讲信用。
第四,泛爱众而亲仁。这个泛爱众指的是,广泛地去关爱所有的人。而且——这个而就是而且,更进一步去亲近那些仁者,就是那些有道德的人,和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去亲近,去接近他们。这是第四条标准。
做到了四条之后,孔夫子进一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夫子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做到了上面四条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文。学文是什么意思呢?国学大师辜鸿铭曾经解释,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学。意思是你做到了上面四条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点文学的东西,增加自己文学方面的修养。我个人认为,这样解释面似乎窄了一点点。
我认为,“学文”应该指的是读书。在孔子那个年代,可读的书其实是很少的,或者说文献是很少的。而且孔子更加强调的是“行”。大家注意,前边所讲的四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行”,都是你日常的行为,要怎么去做,去修炼。如果你“行有余力”,就可以坐下来,去读点书,对吧?这个“学文”其实讲的就是阅读,读点文章,而不是所谓的文学。
我们现代社会呢,许多人把所谓的读书等同于学习。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还是有问题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但是我们现在的小孩子,所谓的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好像除了读书之外,其他就不是学习了。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的“使用”指的就应该是“行”。对不对?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学而时习之”的“习”,也就是你听老师讲解,通过阅读文章,学到了一些知识之后,再去行动,再去运用,这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强调的是不要去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成一个书呆子。更强调的是,在社会实践当中去践行一些理念,去运用一些知识,尤其是进行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你才能真真正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大众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