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昨天晚上的口才训练课,我让同学们借用胡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来讲故事。
胡适写过一本书《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因为胡适生逢乱世,没有时间写完下半部。而且,这上半部写的就是先秦哲学,而中国哲学史如果搞明白了先秦哲学,已算功成十之八九。
胡适在该书序言中说,研究哲学史就是要做好三件事情:明变、求因和评判。以哲学史研究而言:
明变,就是搞清楚一个哲学家思想观点是什么,以及发生了什么变化。
求因,就是搞清楚这个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与变化的原因。
评判,就是对这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评价,说明其在当时与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我称这个方法是讲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有人觉得奇怪,说这不是研究哲学史的吗?这不是搞学术研究吗?
其实,哲学史是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事是什么?不就是故事吗?因此,讲哲学史其实就是讲故事,就是讲哲学家的故事。
我们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套路很经典。我昨天在课堂上用我的故事为大家做了示范。简述如下:
明变:1992年11月28日,我搭上飞机南下广东,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之前,我在长寿县政府当秘书科长,看上去工作光鲜,前途无量,放弃它,很多人都不大理解。
求因:为什么我要南下寻梦?三个原因:第一,我不甘于在一个小地方终老,我想去大城市生活;第二,我想去广东淘金挣钱,超越物质匮乏,实现财务自由;第三,我不甘人后,我的一群好朋友在1988年海南建省时已经南下。
评判:这个举动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第一,我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第二,我有了自由的生活方式;第三,免去了可能的牢狱之灾——当官难免不贪,贪官难免不被抓。
总结一下,我把胡适研究哲学的方法简称为“胡适法”。它的核心其实就是用三个立题搭建框架:明变即是什么,求因即为什么,评判即是什么。当然,这个评判也可以略有变化,多数的时候比如讲影响、好处、改变,你就是在讲是什么;如果讲有什么教训、启发,你就是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