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与身边的人比较起来,比如父母、兄弟、朋友、同事、同学,领导,我比他们更了解我自己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比他们更了解自己!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恐怕不一定。毫无疑问,某些隐私问题,别人当然不了解,但是,这并不一定得出结论——别人不如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没有必要拿自己与某个别人简单比较谁更了解你,反正你得要坚定一个信念:我没有别人更了解自己。
为什么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
第一,视角局限。
卜正民,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哈佛中国史》主编。他在《哈佛中国史》的中文版总序中讲了一个故事:
20世纪90年代,他在北京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遇到了清史专家朱维铮教授,并且成为朋友。
他们一起散步的时候,卜正民向朱维铮教授袒露心声,说出了自己让自己数度迷茫的问题——既然我不是一个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
“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维铮教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卜正民的问题:
“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通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气息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整体上来讲,肯定都比别人多。
但是,就某个方面而言,因为我们视角的局限,我们对自己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
第二,观念局限。
樊登,曾经的央视节目主持人,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
最近几年樊登读书会挺火,虽然也遭遇了不少的批评。但是,樊登也传播了不少的理论和“道理”,比如“沟通视窗”,也称为“乔哈里视窗”
“沟通视窗”把我们的知识(或者叫我们掌握的信息)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自己知道,别人知道。公开象限。比如你的姓名。
第二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隐私象限。比如你的手机开机密码。
第三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盲点象限。比如你的后脑勺什么模样。
第四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潜能象限。比如你将来会成为首富。
樊登举了一个很让人震动的例子:
一次,樊登和老婆吵架,樊登老婆特别生气,指着樊登就骂,说樊登你平时挺好,但你这人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嘴太损。老是喜欢挖苦别人,你还老是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你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
樊登觉得自己平时对人挺客气呀,怎么会说话伤害别人?
樊登找朋友求证:你觉得我这个人“损”吗?我有没有拿你们的缺点开玩笑伤害大家啊?
朋友也说:樊登啊,这个事儿大家都习惯了,你不用往心里去。
我们很多人都会像樊登一样,被自己错误的观念蒙蔽——我们自以为了解自己,其实并不完全了解自己。
第三,能力局限。
我的后脑勺长的怎么样?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后脑勺长怎么样。原因就是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看不到长在背后的后脑勺。
这就是能力局限。
人类的能力局限,让我们有无数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也有无数永远也无法认识与了解的东西,除非我们借助了某种高科技产品。
20年前,我加入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职高管。公司是做医疗器械的,产品是胶囊式内窥镜,病人可以通过吞服一颗胶囊来检查胃肠道的状况。
在那之前,我对人体内部的构造几乎一无所知,虽然已经快40岁了,把自己的身体也使用了几十年,但是从来没有学习过人体内部构造及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当然对消化道的认识也仅限于嘴巴吃进去,胃负责消化,最后从下面拉出来。
我曾经向一位消化专家请教过消化道的功能问题。他告诉我,我们所吃的食物经过胃粉碎之后,在经过小肠时,其营养成份由小肠表面的绒毛所吸收。
这一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消化道的功能,在此之前,对我来讲是绝对的知识盲区。但是从此以后,我吃任何东西都可以想象它的营养成分被小肠绒毛所吸收的样子。
我要想说的是,虽然医学、神经学与心理学现在挺发达,但是我们普通人对自己结构与功能,以及喜怒哀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绝对称得上所知甚少,甚至是完全无知。我们只是像对待一个黑箱那样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