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006 同时拥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P.020)
这句话不是刘润讲的,而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兹杰拉德说的。
我对这句话高度赞同,而且我认为它就是被称为中国传统最高智慧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执两用中。《礼记·中庸》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大意是,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了!他喜欢通过提问来分析别人话语背后的含义。他隐恶扬善,尤其能把握事物好坏的两个极端(或:听取最极端的两方不同的意见),采用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意见的政策去施行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人世间的纷争,往往就是来自于人们的偏执,非白即黑,不能综合平衡各种不同的观点。
刘润分析了数学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数学乃至所有自然科学是一个有公理体系的世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大牛们平时不会吵架,只有终极决斗。
人文学科没有公理体系,理论家们所发明的理论都是基于局部的观察,是不完全归纳,是或然性的真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等,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古至今都争吵不断,没有定论。
刘润举了一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是马歇尔认为,价值不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由需求创造的。究竟谁的观点是对的呢?我站马歇尔这一边。比如,某人花费一年时间写了一篇论文,但是行内人士都认为他写的全是废话。按亚当•斯密的观点,写论文花费了劳动,所以论文有价值。但按马歇尔的观点,全是废话的论文不会让人产生需求,所以没有价值。亚当•斯密与马歇尔究竟谁对?我们姑且认为他们都对。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而是在兼听各种观点之后的平衡。就像法官必须听取原被告双方的陈述之后才可能做出公正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