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思考或者思维模型问题,是我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我赞同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他思考的成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除了欲望、知识、毅力、德行的影响之外,最大的影响就来自于思考了。
这不是唯心主义,这只是强调,人的行动及结果,首先决定于我们如何理解事实和正确决策——而这一切都是从思考开始的。
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思考的框架》,作者是加拿大的沙恩·帕里什,虽然他并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知名的人物,但是他写的这本《思考的框架》确实是一本纯干货作品。他在前言中写道:
无论是在商业世界还是在生活中,盲点最少的往往能够胜出。消除盲点意味着我们能够认清现实,接触现实,以及更准确地理解现实,也意味着我们会变得更善于思考。更善于思考则意味着可以找到更便捷的流程,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让我们更好的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为对的问题找到对的解决方法,这种技能就是智慧的体现。
沙恩·帕里什声称,他的这本书谈论的就是如何寻求这种智慧,如何探究事物运作的原理,以及如何让自己在每天夜晚入睡时都比早上醒来时更聪明一点儿。
为了帮助读者搭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网络,该书介绍了来自多个学科的重要模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乃至心理学。
查理·芒格说:“在所有模型中,80~90个重要的模型占了90%的权重。掌握它们就能让你拥有普世智慧,而在这80~90个模型中,只有个别几个含金量最高。”
具体来说,《思考的框架》这本书分享了帮助人们作出更好决策的9个思维模型:1)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2)能力圈;3)第一性原理;4)思想实验;5)二阶思维;6)概率思维;7)逆向思维;8)奥卡姆的剃刀定律;9)汉隆姆剃刀定律。
虽然这些定律都不是作者首创,但他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并且用逻辑严谨、通俗易懂、趣味生动的语言介绍出来,极具实用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不论你是一个大学生、职场新人、管理者,还是专业人士、创业者或者公司老板,都可以从中获得无数的启发,你极有可能突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许多思考与工作方式都是错误的,后悔没有早一点读到这本书。
至于这本书究竟是否值得一读,你可以买来瞧瞧,或者看看下面的该书的第2章《能力圈》。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关于写作的技巧问题。
根据我的“元写作”理论,所有的文章无外乎就是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 元问题”。当我读到《思考的框架》这本书的第2章的时候,突然发现,作者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拟了四个小标题:
1.什么是能力圈?
2.怎样才能得知自己何时拥有了能力圈?
3.如何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
4.怎样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
正是这4个小标题,构成了第2 章的全部内容。第1小标题,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第2、3、4个小标题,分别是三个怎么办的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后面的叙述中,严格的围绕着这4个问题展开,绝对不会跑题、偏题。
我喜欢这种逻辑严谨的叙述手法。
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展开第3和第4个小节叙述的时候,分别进行了“三点式”的概括提炼,然后作分别的陈述。
对于第3,如何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涉及三个关键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监测,以及反馈。
对于第4,怎样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作者指出,要想成功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要点有三:1.至少要了解一些这个陌生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承认自己只是“陌生人”,而非“万事通”。2.主动与该领域内的优秀人才交流。3.利用对基本思维模型的了解弥补自己对陌生领域知识的匮乏。
许多人觉得写文章很难,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看出门道,而所谓的门道,就是“元写作”。
文/沙恩·帕里什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某些地方很聪明,而且我会待在那些地方的附近。——托马斯·沃森
如果我们做事的驱动力是自尊心,而非自身能力,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存在盲点。知道自己真正理解什么,就会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同样,虚心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就能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和进步空间。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可以改善决策和由此产生的结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思维模型,我们将着重探讨以下内容:
1.什么是能力圈?
2.怎样才能得知自己何时拥有了能力圈?
3.如何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
4.怎样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
假设有这样一个老人,他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老人是个“万事通”,多年来,镇上哪怕是一点儿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知道镇上每个人的血统、行为、态度、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通过长期观察并参与城镇事务,他一点一滴地积累了这些知识。
“万事通”知道镇上住户的尸体都被埋在哪里、分别是谁埋的;他知道谁欠谁的钱、谁和谁关系好,或者谁是这个小镇赖以生存的支柱;他知道镇长偷税漏税的事;他知道那次洪灾小镇被淹的时候,水究竟涨到多高;他也确切地知道谁帮助了谁、谁没有帮。
这时候,有一个陌生人从大城市来到镇上。短短几天,陌生人就自以为自己对这个小镇无所不知。他见过镇长、治安官,也见过酒保和小店老板可以熟门熟路地四处走动。这个小镇不过是个芝麻点儿大的地方,他还从未遇到任何稀奇的事情。
陌生人坚定地认为,凡是“万事通”知道的事情,他也都差不多一清二楚。他很快就用敏锐的目光对这个小镇做出了判断,他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做出假设,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足以帮助他开展业务。但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信,可能导致他最终承担的风险远超预期。不深入了解这个小镇的历史,他怎么能确定自己选择了适于开发的土地?又如何确定自己通过谈判争取到了最优惠的价格?
毕竟,和“万事通”相比,他哪里有什么知识呢?
一边是“万事通”头脑中详细的知识网络,另一边是陌生人头脑中浅尝辄止的所谓知识,二者的区别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处于能力圈之内,什么是处于能力圈之外,对复杂领域的真正理解是伪造不来的。“万事通”很快就能把陌生人难倒,陌生人却做不到。因此,只要“万事通”身处自己的能力圈之内,他就可以利用对现实更加准确的理解来做决策。有了这种深刻的认知,他就可以灵活地应对挑战,因为他对每个问题很可能都有不止一个解决方案。深入的理解帮他提高了效率,他可以迅速排除糟糕的选项,因为他拥有每一块拼图。
倘若你认真对待“万事通/陌生人”这一理念,也试着仔细划分自己的优势领域,那会发生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清单可以帮你解决以上问题,但如果你没有至少几年的经验,没有几次失败的经历,你根本不配称自己在某个领域富有竞争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武
对大多数人来说,攀登珠穆朗玛峰肯定超出了能力圈边界。我们不仅不知道该怎么做,更可怕的是,倘若真去尝试,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经过努力地学习钻研,我们也许可以弄清楚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可以了解相关的训练、装备、流程和季节等门外汉很快就能掌握的知识。但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胸有成竹地开启登顶之旅,确保自己一定可以顺利返回、安然无恙?你对自己的判断又有多少信心呢?
珠穆朗玛峰上大约有 200 具尸体(且不说还有一些已经被移走)。这些逝者曾经都以为自己可以活着登顶,活着返回。严寒保存了他们的尸体,仿佛大自然向世人发出的警告。随着你一路向顶峰发起进攻,你会想到那些曾与你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他们的尸骨始终震慑着你。
历史记载,人类首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是在 1922 年。自那以后,所有登山者都要请夏尔巴人做向导,仰仗他们的专业知识。夏尔巴人是这一地区的原住民,从小就在珠穆朗玛峰附近长大,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培养了他们登顶必备的技能。
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率领的登山队实现了首次登顶,之后四分之一的登顶记录都是由夏尔巴人创造的(有些人攀登的次数甚至多达16次)。尽管对所有人来说,山峰的危险程度都是一样的,但大多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都只尝试过一次。对夏尔巴人来说,攀登这座山的各个区域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你会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吗?
要想登顶,单单是对体力的要求就高到令人咋舌。该地区并不适宜人类生存,空气中缺乏足够的氧气,山顶又经常受到时速超过240千米的狂风的冲击,比5级飓风的威力还要大。你不可能因为一时兴起就顺利登顶,也不可能靠运气生还。诺尔盖做了多年的徒步搬运工,也曾在1935年加入一个珠峰攀登队。经过20年在该地区的攀登和徒步旅行,终于在1953年成功登顶。他在许多次失败(不幸中的万幸)中培养了自己的专业技能。登顶珠峰之后,诺尔盖开办了一所登山学校,专门培养当地人成为登山向导,还成立了一家登山公司,带领更多的人挑战喜马拉雅山脉。
就攀登珠穆朗玛峰所需的能力而言,诺尔盖是最接近“万事通”的人。
在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内,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够快速且相对准确地做出决定。我们非常了解做决策需要理解的额外信息,甚至了解哪些信息难以获取。我们知道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不可知的,并且能够明确地区分这两者。
我们可以预测和回应反对意见,因为此前早有耳闻,也已经努力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加以应对。在能力圈内,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有多种选择。熟练掌握所学的科目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意味着我们能够理解什么可以调整,以及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能力圈不是一天就能打造的,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成为“万事通”。这不是上几门课或者为某件事钻研几个月就能实现的,成为“万事通”需要的绝不仅是蜻蜓点水的表面功夫。亚历山大·蒲柏在诗作《批评论》中这样写道:
一知半解是件危险的事情;
比埃里圣泉水要深吸,否则别饮:
浅浅喝几口导致大脑混沌,
痛快畅饮反会使我们清醒。
理解是没有捷径可言的,打造能力圈需要多年的经验、试错,并积极寻求更好的实践和思考方法。
最基本的要求是,你不能认为自己的能力圈是理所当然的。你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静态的事物来操作,觉得一旦确立便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世界是动态变化的,知识日新月异,你的能力圈也必须同步更新。
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涉及三个关键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监测,以及反馈。
首先,你必须愿意学习。学习等于经验加反思,你可以从自己过往的经力中学习,也可以通过书籍、文章和对话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倘若一切新知都只依靠自学,那么不仅成本高昂,速度也太过缓慢。一己之力微弱,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则更富成效。你需要永葆好奇心,积极找寻能够帮助你扩展、巩固自身能力圈边界的知识。
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你不可能活得足够长,亲自犯下那么多的错误。——匿名
其次,针对自己已经或想要确立能力圈的领域,你需要监控自己的业绩记录,更要有勇气对自己进行诚实的监测,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反馈。
我们常常过度自信。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开车、恋爱、管理和交易等诸多方面的表现都比自己想象的糟糕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坦诚的自我汇报,我们没有如实记录,因为并不是真心想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在准确理解现实的道路上,自尊心是一只凶猛的拦路虎。
但如果你想要评估或打造自己的能力圈,这样是行不通的。如果你在投资股票,你就需要准确记录你的每一笔交易,如果你身处领导岗位,你需要观察和记录你的每个决策最终达成的结果,并根据你最初希望实现的目标来评估这些决策的效果。你需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以便积极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必备的技能。
记录自己的表现是最简单、最私密的自我反馈方式。日记可以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扪心自问:是哪里出了差错?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通过监测自己的表现,你可以看到以往看不到的规律。这种类型的分析可能有损自尊心,但它有助于你打造能力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那你永远也无法进步。
最后,你还必须偶尔征求外部反馈,这有助于你打造自己的能力圈,也是维护能力圈的关键。
很多专业人士都受自尊心问题的困扰: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不一致。人们需要了解这些外部观点以做出改变,我们需要请值得信赖的人就我们的特质给出诚实的反馈。这些人有能力观察我们在自己的能力圈内的操作,因此可以就我们的能力发表相关的看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聘请一位教练。
阿图·葛文德是美国最优秀的外科医生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作为外科医生的能力,于是聘请了一位教练。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艰难的一步,更不用说医生了。起初,他对此尴尬万分,他上一次接受他人评估还是十多年前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他问道:“为什么我要接受他人的审视和挑刺呢?”
聘请教练并非毫无效用。葛文德从中取得了两点收获:第一,葛文德收获了他自己看不到、他人也不愿指出(当然也未必能注意到)的东西——他本人技能和技术的欠缺之处;第二,他学会了向其他医生提供更好的反馈。
如果没有外部视角,维护能力圈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偏见,因此完全依赖我们自己的观察并不可靠。寻求外部反馈需要勇气,所以若你产生了抵触情绪,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你希望达成的结果上。
成功运用能力圈的其中一步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处于能力圈之外,也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决策。既然我们不可能拥有解决所有事情的能力,那么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而周围满是“万事通”,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不可能总是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接触陌生事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储备一整套技能用于应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要想成功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要点有三:
1.至少要了解一些这个陌生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承认自己只是“陌生人”,而非“万事通”。但要记住一点,基础知识很容易获得,并且往往会给习得者带来盲目的自信。
2.主动与该领域内的优秀人才交流。花时间做一点儿功课,至少确定一下你需要问哪些问题,以及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出理智的决策。别人代替你来回答问题,那是“授人以鱼”,向他们提出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详细问题,那就是请他们“授人以渔”。此外,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在风险较高、涉及利益较大的情况下,那就问一些问题来试探他们的能力圈边界,然后自问此时的情形会如何影响他们提供给你的信息。
3.利用对基本思维模型的了解弥补自己对陌生领域知识的匮乏。这可以帮助你确定最有用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指导你应对目前的处境。
我们难免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即便是在你擅长的专业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的能力圈不可能囊括整个世界。即使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并予以认真对待,我们也不可能总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活动。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容易。哪怕根本不懂心理学,我们也不得不做出人力资源方面的决策;哪怕在技术出现问题时毫无头绪,我们也要硬着头皮实现技术的落地;哪怕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地理解客户需求,我们也要先行设计产品。这些决策也许处于我们的能力圈之外,但还是要咬咬牙先做出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她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在她父亲、哥哥和姐姐的统治下,动荡的岁月造成了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彼时,英格兰正处于一场宗教危机之中,威胁到了王国的稳定,甚至已因宗教而分裂。
伊丽莎白知道,统治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她的能力圈。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冕之前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谋求生存。也许正因如此,她能够发现并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
在作为女王的首次演讲中,伊丽莎白宣布:“我打算以良好的建议和忠告来指导我所有的行动。”她简要规划了成为女王后的目标,开始建立自己的枢密院——实际上就是皇家顾问委员会。她没有照搬前任君主的做法即将相同的宗教价值观作为唯一的筛选标准,在委员会里塞满唯唯诺诺或腰缠万贯却一无所长的人。伊丽莎白将新旧融合,谋求稳定性和连贯性。她把委员会控制在较小的规模,以便进行真正的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是接受公开辩论、集众家之所长的产物,伊丽莎白将英格兰从一个动荡不安、迫害频繁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可以激发公民忠诚和创造力的国家,为日后发展为殖民统治全球近四分之一土地的庞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能力圈一定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培养做正确决策的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下,都一定有人已经具备该领域的能力,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来真正理解相关的信息。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记住,没有人的能力圈可以涵盖一切,能够深入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找到自己的能力圈,知道在能力圈边界外应该如何行事至关重要。
无知往往比知识更容易带来自信。——查尔斯·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