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与交流的符号系统,始终在精确表意与模糊留白间摇摆。个体认知的差异、符号的抽象性以及情境的动态变化,使语言表达常陷于“言不及义”的窘境。破解准度困境,既需直面语言自身的局限,更要探索思维与符号的深层互动。
一、语言准度困境的表现
1.日常表达的词不达意
在日常交流里,词不达意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人们因词汇匮乏,难以精准描述事物。比如形容一处风景很美,有人翻来覆去就只会说“好看”“漂亮”,无法用更丰富的词汇展现风景的独特韵味。还有在表达自身感受时,也常出现表达不当的问题。像朋友分享喜悦之事,自己本想表达感同身受,结果说出来的话却显得很敷衍,让对方心里不舒服。在讲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时,由于逻辑混乱、表达无序,导致听的人一头雾水,这些都是日常表达中词不达意的典型表现。
2.专业领域的表述难题
专业领域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极高,但很多人会因专业术语掌握不足、概念理解不准确而产生表述难题。以医学领域为例,若医生对病症的专业术语掌握不扎实,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就可能出现用词错误或表述模糊的情况,让患者难以理解自己的病情。在法律行业,律师若对法律条文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在法庭辩论中就无法精准阐述观点,影响案件的走向。在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若不能准确运用专业术语描述研究成果,也会阻碍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二、影响语言准度的因素
1.语言自身的局限性
语言的模糊性、概括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度。模糊性使得一些词汇的含义边界不清晰,不同人对同一词汇可能有不同理解,如“高”“矮”,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概括性则是用一个词涵盖众多事物,难以精准描述个体特征,像“水果”一词无法体现苹果、香蕉等各自的独特之处。而语言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新事物出现时,旧有词汇难以准确表达。这些局限性源于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且形成后具有一定的惯性。
2.个体思维差异
不同个体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深刻影响着语言表达的准度。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的人,能更有条理地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想法;而思维混乱的人,表达往往缺乏连贯性。认知水平高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能用精准的语言描述;认知有限的人,可能只能进行简单、模糊的表达。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有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供选择;知识匮乏的人,容易词穷。例如,文学素养高的人描述春天,能引经据典、生动形象;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只会说“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
3.外部环境的干扰
社会文化背景、交流场景和信息传播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会干扰语言表达的准度。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禁忌,若不了解,容易出现表达不当。交流场景也很关键,正式场合需用规范、严谨的语言,随意场合则更口语化,若混淆场景,表达就不准确。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性和碎片化,使人们习惯简单、随意的表达,影响了语言的准确性。应对这些干扰,要提高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根据场景调整表达,同时提升自身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提升语言能指的策略
1.丰富词汇储备
丰富词汇储备是提升语言能指的基础。阅读是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能接触到不同风格和领域的词汇。学习方面,可以系统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用法,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和搭配。日常积累也很重要,遇到陌生词汇及时查阅并记录下来,反复记忆。
2.加强逻辑训练
逻辑思维对语言表达准度起着关键作用。具备清晰的逻辑,能让语言更有条理、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加强逻辑训练可通过做逻辑推理题、分析文章结构等方式。例如,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分析其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学习作者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观点。还可以进行写作练习,先列出清晰的提纲,再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语言。长期坚持逻辑训练,能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准确。
3.注重语境把握
在不同语境中准确运用语言是一项重要技巧。要根据交流对象、场合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正式商务场合,语言应规范、简洁、专业;在朋友聚会中,则可以更随意、亲切。培养对语境的敏感度和判断力,需要多观察和思考。留意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分析其恰当之处。同时,在自己表达时,提前考虑语境因素,调整语言风格,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实践与反馈
实践与反馈是提高语言表达准度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实践,如日常交流、演讲、写作等,能逐渐熟悉语言的运用。实践途径多样,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锻炼口语表达,也可以坚持写日记提升写作能力。反馈也不可或缺,向他人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发现自己表达中的问题。可以请老师、朋友帮忙批改文章,或者在演讲后收集听众的反馈,根据反馈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