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演讲或者平时的讲话,看似高大上,其实,很多时候是在玩文字游戏。
当然,说玩文字游戏,并不是贬低演讲,说它低级,没档次,没价值,不需要传达思想,我只是想强调,有些时候,演讲就得把文字拿来变戏法,这样才能有思路,有话讲,甚至才有趣味。
我经常告诫学生,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如果是两个字,你首先要学会的是把它变成500个字,500个字就意味着你可以讲两分钟。
那怎么才能把两个字变成500个字呢?方法就是钻石法则。这个钻石法则就是拿来玩文字游戏的工具。
钻石法则的核心,就是强调讲话是在回答问题,而回答的问题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元问题”,即三个根本问题。而一个演讲,要么是在回答一个问题,要么是在回答三个问题,而最好的套路就是把三个“元问题”串连起来回答,形成一个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演讲。
下面,我以《论语》中的“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为题,遵循钻石法则来写一个简单的演讲稿。大家看看,我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但是我相信,你会觉得,这个文字游戏并不是无聊的,而是有意义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流传极其广泛,这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可谓是妇孺皆知,连小学生都知道。它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我首先要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讲,我们都理解为做事情要先多想想,不要盲目行事,不要不计后果。这样来理解“三思而后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后边那一句“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一句怎么理解?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孔子听说后,说:继续这样做,就可以了。另一种说,孔子听说后,说,有第二次思考就可以。意思是不要思考得太多,以免陷入纠结、拖延,甚至最后因为想得太多而放弃。
这里,两种解释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对“三思”的“三”,以及后边那个“再”字的理解有不同。
“三”字,在古人那里,除了实指“三”之外,还表示“多”。因此,如果我们把“三思”理解为“三次思考”,那么,后边那个“再”字,也可以理解为“二”,即所谓“一而再,再而三”。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论语》中的原文意思是:季文子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孔子听闻之后,说,不必思考三次,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孔子告诫我们,不要想得太多,而要有所思考就能于行动。这样理解,似乎也有道理。
但是,我个人不反对这个解释,但我认为这样解释还是略显牵强。我的理解与解释如下:
“三思”的“三”可以理解为“多”,当然,三本身也属于多。按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世间万物最基本的属性是时间与空间,因此,这个“三”也应当分别包括“多次”与“多方面”,也就是说,“三思”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属于时间层面的多次思考,和属于空间层面的多方面思考。
理解了这个“三思”的两次含义,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第一,可以确保目标更正确而清晰;第二,可以确保方案更详细而周密;第三,可以确保行动更稳妥而踏实。
怎么做到三思而后行呢?第一,凡事不要冲动,不要被情绪所驱使,而要在冷静的时候作决定。第二,凡事多想想后果,后果的预判与防范,可以让我们的行动导致不可控的局面。第三,凡事多听听高人意见,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里的老人就是高人,他一生的经历就是经验,是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